联系电话:张老师:19182931216

贾老师:18198626627

四川润新素质基地:如何克服孩子的懒惰心理?
来源: | 作者:润新素质 | 发布时间: 2025-08-13 | 6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“作业拖到半夜,房间乱成垃圾堆,喊三遍才挪一下窝”—— 孩子的懒惰心理,成了很多家长的心头刺。其实,孩子的 “懒” 不是天性,而是行动力缺失的表现,用对方法就能让他们从 “要我做” 变成 “我要做”。

1. 用 “小目标” 打破畏难情绪

孩子懒得收拾房间?别急着说 “把房间打扫干净”,可以拆成 “先把袜子放进洗衣篮”“再把书本摆到书架上”。每个小目标完成后,及时夸一句 “你居然 5 分钟就整理好袜子,太有效率了”。四川润新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,拆解目标能让孩子看到 “努力就能完成”,从而减少逃避。

2. 用 “游戏化” 激活行动力

把任务变成游戏,懒惰自然消失。比如让孩子倒垃圾时说 “现在你是垃圾清运小队长,需要完成今天的物资运输任务”;写作业前玩 “专注力挑战”:“我们来比赛,看谁 30 分钟内不摸玩具,赢的人可以选睡前故事”。孩子对 “玩” 的天然热情,能轻松转化为做事的动力。

3. 收回 “过度帮助”,让孩子承担后果

孩子赖床不想上学?与其反复催促,不如让他体验一次迟到的后果 —— 被老师提醒、错过早读。四川润新素质教育提醒,家长过度代劳(比如帮孩子整理书包、喂饭),会让孩子觉得 “不做也有人兜底”。适当放手,让孩子明白 “懒惰要自己买单”,反而能激发责任感。

4. 用 “正向反馈” 替代指责

看到孩子拖延时,别说 “你怎么这么懒”,换成 “妈妈发现你今天比昨天早 10 分钟开始写作业,有进步”。负面标签会让孩子认同 “我就是懒”,而具体的肯定能让他意识到 “我可以变得更积极”。每天记录一个孩子主动做事的瞬间,强化他的 “行动力认知”。

孩子的懒惰心理,往往藏着 “怕失败”“没兴趣”“缺动力” 的小心思。与其批评催促,不如用智慧引导,帮他们找到做事的乐趣和成就感。四川润新素质教育


润新素质基地
  • 您的姓名:*
  • 您的姓名:*
  • 孩子问题
提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