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电话:张老师:19182931216

贾老师:18198626627

孩子学习不主动、做事拖拉,怎么培养良好习惯
来源: | 作者:四川润新素质教育基地 | 发布时间: 2025-10-02 | 2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“催着写作业,孩子就磨洋工;约定好的时间,总找借口往后拖;玩具扔一地,喊着收拾却假装没听见……” 家长们面对孩子的 “不主动”“爱拖拉”,常常陷入 “催 - 骂 - 无效” 的循环,既消耗精力,又容易激化亲子矛盾。其实,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,不用靠 “高压管控”,掌握这四个家庭可落地的方法,就能帮孩子慢慢告别拖拉,主动做事。


第一,用 “自主选择” 代替 “强制安排”,唤醒孩子的主动性。很多时候孩子学习不主动,是因为 “要做的事都是爸妈安排的,没兴趣”。比如家长直接说 “今晚必须写两张数学卷”,孩子容易抵触;但如果换成 “今晚你想先写数学卷,还是先背英语单词?数学卷可以选基础版或提升版,你想试哪一个?”,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,会让他们觉得 “这是我自己选的,要负责做好”。像收拾书包,家长可以说 “明天要带语文、数学书和画笔,你想想怎么放能快速找到?”,而不是直接帮孩子收拾好。当孩子有了 “主动权”,做事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。


第二,用 “可视化计划” 拆解任务,帮孩子告别拖拉。孩子拖拉,常是因为 “不知道要做什么,也不知道要做多久”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 “可视化计划”:比如用一张表格,列出每天的任务(如 “17:30-18:00 写语文作业”“18:30-19:00 收拾房间”),每完成一项就贴一个贴纸;对于复杂的任务,再拆成小步骤,比如 “写作文” 拆成 “10 分钟想素材”“20 分钟写开头和事例”“10 分钟写结尾”。用孩子能看懂的方式把计划摆出来,他们会更清楚 “接下来该做什么”,也能直观看到自己的进度,减少因 “任务模糊” 导致的拖拉。


第三,用 “规律作息” 培养时间感,让习惯成自然。孩子缺乏时间观念,是拖拉的重要原因。家长可以帮孩子建立固定的日常节奏:比如每天晚上 7 点到 8 点是学习时间,8 点到 8 点半是亲子阅读时间,8 点半后收拾准备睡觉;周末也保持大致的作息,不因为放假就打乱节奏。刚开始孩子可能需要提醒,但坚持一段时间后,他们会慢慢形成 “到点该做什么” 的条件反射。比如到了学习时间,不用家长催,孩子就知道该拿出书本;到了收拾时间,会主动整理玩具。规律的作息能帮孩子建立内在的 “时间钟”,减少拖拉的可能。


第四,用 “具体表扬” 强化好行为,比批评更有效。很多家长习惯说 “你今天表现真好”,但这种模糊的表扬,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;而批评 “你怎么又拖拉”,只会打击孩子的信心。不如用 “具体表扬” 肯定孩子的进步:比如孩子提前完成了作业,就说 “今天你只用了 40 分钟就写完了数学作业,比昨天快了 10 分钟,效率提高了不少!”;孩子主动收拾了玩具,就说 “你今天自己把积木放回了盒子里,还摆得整整齐齐,学会对自己的东西负责了,妈妈很开心”。具体的表扬能让孩子明确 “哪些行为是好的”,也会让他们更愿意重复这些好行为,慢慢养成习惯。


如果家长尝试了这些方法,孩子的主动意识和做事效率仍没有明显改善,不用着急。润新素质教育有专业的习惯培养指导团队,会根据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特点,制定个性化的家庭指导方案,教家长更科学地引导孩子,同时通过趣味化的活动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、提升自主能力,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养成主动、高效的好习惯,也让家长能少些焦虑,多些从容。


润新素质基地
  • 您的姓名:*
  • 您的姓名:*
  • 孩子问题
提交